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古蹟守護千里眼計畫

一、計畫緣起
臺南府城為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,具有相當豐富的歷史文化,擁有百處以上的古蹟及歷史建築,為當今臺灣都會城市中擁有最多國定古蹟的都市。而如此得天獨厚之歷史文化資產,展現出臺南府城在地文化之經濟價值。臺南市以其悠久與豐富的人文與文化資產傲視全國,宥於古蹟及歷史建築構造傳統且年代久遠,抗災性遠較現代建築薄弱,爰此,本市於100年6月20日函頒「臺南市古蹟及歷史建築防救災指導綱領」,以強化本市古蹟及歷史建築防災、減災、弭災之功能。
近年來,全世界的文化遺產普遍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,臺灣的文化資產也同樣遭逢因氣候變遷所導致的重大災害。另外,人禍的因素也使珍貴的古蹟或歷史建築加速地消失,例如因九二一集集大地震、八八風災等造成了許多珍貴的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遭受到破壞,臺南市古蹟也曾發生火災案例,例如:水交社日治時期軍官宿舍、原臺南刑務所長官宿舍等,造成建築群大規模地燒毀。
邁入21世紀後,「全球化的思考,在地化的行動」己儼然成為一種新興趨勢。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在修正後,提出以更寬廣的視野及文化空間來落實古蹟及歷史建築防災作為,「文化公民權」的觀念也逐漸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,文化資產是人類文明進化過程的象徵與紀錄,文化資產保護已成為全世界共同提倡的文化政策,不僅是政府的義務,也是公民參與、享用文化資源的權利與責任,古蹟及歷史建築防災已是普世價值與潮流!
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2條指古蹟、歷史建築及聚落之修復再利用時,有關其消防安全事項,不受消防法及相關法規全部或一部之限制,使得現今法規對於古蹟及歷史建築的適用未有明文規定,在確保防火及管理歸屬事宜之現況下,易造成古蹟及歷史建築消防安全設備貧乏,缺少完整的消防管理制度及免於火災的防火作為,且管理人員之防災應變常識及能力也普遍不足;本「古蹟守護千里眼計畫」為健全本市古蹟及歷史建築災害應變管理機制,並在第一時間當本市古蹟發生火災時,即由本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掌握現場狀況並立刻出動消防人員、車輛等前往救災,建立本市古蹟及歷史建築所有人、管理人及使用人「自助」地落實平時防火管理、公部門提供適切的防災「公助」緊急應變作為,以及兩者間的「互助」達到古蹟及歷史建築防災雙贏加倍效果,來落實本市文化資產防災機制,避免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遭受損壞,並進而達到得以永續保存之最終目標!
二、計畫目標暨執行對象
 
藉由本計畫的推動,先擇定本市國定古蹟-祀典武廟來做為首個實施示範標的,計畫初期先從一處國定古蹟來做為示範,再推動本市其它古蹟能起而響應參與仿效,從單個古蹟點為起始,再連結到其它古蹟構築成本市古蹟防災網絡面,以達到本計畫最終期之目標。
本計畫構想主要是透過古蹟既有己裝設的監視系統設備,由本局建置後端網路以連結古蹟所在現址的影像進行即時(Real-Time Review)瀏覽,再輔以本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值勤人員來進行全天候監看,以避免古蹟平時或於夜間無人看守時發生火災後,本局即能於火災發生最初期之黃金時間發現偵知,同時立即以電腦線上派遣消防人員、車輛前往救災,發揮「即時發現、同步派遣、快速弭災」之效果。
 
三、執行方法
軟硬體設備架構流程說明:
由本局設置網路連線監看設備系統,並將即時影像錄製,透過雲端概念整合網路傳輸與影像儲存,進行監看或歷史影像瀏覽(如圖1.)。
軟硬體設備架構流程說明圖